中央生態環保督察“督”出一座人民公園——武漢市漢陽區張之洞體育公園誕生記
7月7日清晨,武漢市漢陽區張之洞體育公園在鳥鳴聲、晨練聲中醒來。
有人沿湖慢跑,有人帶娃遛彎,有人在羽毛球館里盡情揮拍。“只要有空,每天早晚我們都來這里鍛煉、散步。”附近小區居民李新萍說。
這座占地5萬平方米的公園,從過去的一片荒地脫胎而來。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強力督辦下,荒地變綠地,一座人民喜愛的公園在此誕生。
荒廢地塊引發居民投訴
4年前,家住華潤中央公園小區的蔡女士,夏天不敢開窗。
與小區一街之隔的荒廢地塊,環境臟亂差,中間還有一口“臭水塘”,長期無人管理,一到夏天就散發陣陣臭味。“味道太大了!”蔡女士說,附近居民對此深感不滿。
鮮為人知的是,這片荒蕪之地也有著輝煌的歷史。它曾經是著名的漢陽鐵廠的一部分、“漢陽造”的生產基地,鑄造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工業。“臭水塘”正是漢陽鐵廠的煉鋼冷卻池,附近還立有漢陽鐵廠創辦人張之洞的紀念碑。
隨著漢陽鐵廠(建國后為漢陽鋼廠)停產多年,該煉鋼冷卻池地塊逐漸荒蕪雜亂,雜草叢生、污水橫流、垃圾遍地,其中還建有大量違章建筑,嚴重污染的環境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和反感。
2018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“回頭看”期間,督察組收到信訪件,反映漢陽鋼廠煉鋼冷卻池地塊長期無人管理,變成荒地,殘破雜亂,嚴重影響周邊環境,市民渴望變臟亂差為“生態綠”。
生態環境無小事,百姓之事無小事。省委省政府、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,深刻反思,提高政治站位,將其列入重點整改案件,要求采取有力措施,層層壓實責任,做實做細、一抓到底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,同時舉一反三,展開全面排查整改。
整改治本,吸引100多萬人次打卡
武漢市生態環境局、漢陽區政府迅速傳導壓力,以問題為導向,以造福百姓為目標,以底線思維謀劃整治工作。
2019年,2000多平方米違規建筑全面拆除,荒地上種樹植綠、建成街心花園,整治初見成效,但百姓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呼聲。
省生態環境廳采取盯辦、調度、督辦等措施,多次到現場調研,指導推動地方政府持續整改,徹底解決問題,還百姓優美環境。
“我們一直在思考,如果沒有好的項目進來,這個地塊還是會走上荒廢的老路。”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漢陽區分局黨政辦負責人胡弘介紹,經多方考量和廣泛征求居民意見,漢陽區確定整治原則為:既治標更治本,從根源上徹底清除環境污染源,杜絕發生反彈,誓將一片荒蕪之地打造成濱江濱水優美生態環境,與周邊的漢江、月湖、龜山、張之洞博物館、漢陽鐵廠文化遺址等遙相呼應,共同構建生態文化聚集區。
漢陽市政項目負責人任翀深入荒廢地塊周邊調研,初步判斷周邊小區眾多、覆蓋約10萬居民,大家對健身有需求,因此在設計時便決定,拿出三分之一的地塊劃為運動場地,同時鋪設1公里步道。
“臭水塘”得以徹底根治:施工方全面開展截污治污,清除淺表淤泥,投入菌類凈化水體,種上水生植物,劣五類的黑臭水體水質提升為地表水三類水質。沿湖定制弧形棧石,湖心亭保留原有的張之洞紀念碑,附近兩座頗有歷史感的拱橋也依原樣保留,頗有古樸趣味,一個漂亮的人工湖出現了。
2021年5月,投資5800萬元、歷經8個月施工的張之洞體育公園正式開園。截至去年底,公園吸引100多萬人次打卡游玩,成為遠近聞名的“網紅景點”。
榮獲全國“最佳智慧體育公園”稱號
漫步張之洞體育公園,處處鳥語花香,來健身的居民絡繹不絕。智能體測艙、活力健身艙等智慧運動設施,吸引了不少居民嘗鮮。
據悉,公園投建之初便明確了以園養園的運營思路。湖北自由時刻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公園內籃球館、足球場、羽毛球館等所有運動場館的設備檢修和后期維護。該公司總經理助理翟一鳴介紹,運動場館均設置有公益惠民時間,此外的收費項目可基本覆蓋場館的運維成本。
目前,該公園已承辦第九屆漢陽區全民健身運動會等20余場活動,并榮獲2021年度全國“最佳智慧體育公園”稱號。
漢陽區舉一反三,將整改模式復制推廣。目前,向陽體育公園已投入使用,四新體育公園項目正在建設中,知音體育公園項目進入可行性方案研究階段。
“通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,我們查擺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,提升了轄區生態環境,最終實現讓老百姓呼吸健康空氣、喝上干凈的水、過上美好的生活。”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漢陽區分局相關負責人說。
本文轉載:湖北日報